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装备“走出去”的好消息纷至沓来。今年4月,中航工业并购美国艾联,将为全球飞机制造商提供从零部件采购到集成服务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中国南车收购英国SMD公司,将全球第二大深海机器人供应商纳入麾下,中国轨道装备巨头从陆地走向海底……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正以昂扬的姿态站在世界舞台之上。
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必须认清我国制造业当前所处的世界格局。据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披露的一份研究报告称,未来10年里,全球供应链性质的改变将重塑全球贸易格局。报告特别指出,鉴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中国制造业格局的改变可能会对全球制造业产生巨大的影响。相关经济学家人士表示,从国际分工角度来看,后发国家的制造业转型与发展,就是要解决如何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抓住了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积极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由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逐步向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开放型经济转变,我国制造业也呈现出从全球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的趋势。随着我国国内市场规模不断增大,内部分工体系逐步形成,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中国与新兴市场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深化,这为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机遇。
在加快产业升级的大潮中,我国船舶工业要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目标,最为关键的是要面对发达国家的高端挤压和新兴经济体的低端挤压,在“双端挤压”格局中锻造出国际竞争的硬实力。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开始反思“制造业空心化”,纷纷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并以制造业信息化和制造业服务化为核心,制定各类制造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另一方面快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将以相对低廉的成本优势,实现对中国制造的替代。
对此,我国船舶工业应做好积极应对,尤其要在高端技术研发和国际化经营思维上下工夫,提升船企国际化经营的综合水平和能力,真正做到与国际市场全面对接。
尽管“一带一路”给我国造船产业的国际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由于其自身长期依托成本优势求得生存,其制造的产品缺乏核心关键技术,在产品供应链中始终处于被动局面,这并非企业长远发展之计。只有用高新技术当敲门砖,摆脱低水平市场徘徊,才能逐步在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大显身手。如,中国的高铁、核电等领域之所以在国际市场叫得响,正是有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的底气。为此,我国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把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作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加快推进。这充分说明技术创新仍是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应该将其到企业、行业乃至国家的战略层面去把握。
推动国际产能合作,还需强化国际化经营思维。尤其是在异国他乡经营管理、工作生活,当地的市场规则、劳资关系、社会文化、政策法律乃至宗教环境都是绕不开的内容,必须下功夫去了解、尊重、融合,并据此评估风险、量力而行。不但要在避险、担保、融资、会计、法律、咨询等方面符合国际惯例,理解国际规则、掌握国际标准,还要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和企业管理的国际化、当地化。
总之,我国船舶工业要在世界舞台占据一席之地,不但要正确认识“双端挤压”的格局,更应主动作为,脚踏实地,用总揽全局的国际视野,培育生产在供应链中不可替代的产能的能力。